鹿筋簡介 鹿筋為鹿科動物馬鹿四肢的筋。功效:補腎陽、壯筋骨。主治:治勞損過度、風濕關節痛、子宮寒冷、陽痿、遺精。鑒定:干燥的鹿筋,細長條狀,金黃或棕黃色,有光澤而透明。長45~65厘米左右,粗約1.5~2厘米。上端帶肉質,下部有半圓形黑色蹄甲之個,亦有帶4個小塊蹄骨者;蹄甲處略帶皮,有棕色或淡棕色短毛。質堅韌,氣微腥。以身干、條長、粗大、金黃色有光澤者為佳。 
鹿筋原形態 
馬鹿:體長約1.5m左右,體重100kg左右??粝孪倜黠@,耳大直立,頸細長。四肢細 長,后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足跡腺,主蹄狹小,側蹄小。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,尾短。雄鹿有分叉的角,長全時有4-5叉,眉叉斜向前伸,第二枝與眉叉較遠,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。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,白色斑點不顯。鼻面及頰部毛短,毛尖沙黃色。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。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。腹毛淡棕,鼠蹊部白色。四肢上側同體色,內側色稍淡。夏毛薄,無絨毛,紅棕色,白斑顯著,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,有黑色的背中線。腹面白色,尾背面黑色,四肢色較體色為淺
鹿屠宰后放在剝皮案上,用清水洗凈四肢,剝皮時在蹄冠上5厘米環形切開,使蹄部 保留部分皮膚,全身皮膚剝掉。前肢取筋法:伸肌腱,在掌骨前側與堂骨與肌健之間挑開,向下至蹄冠,帶3厘米皮膚切下,向上過腕關節,在筋膜終止處切下。屈肌健,在掌骨后側,于掌骨與肌健之間挑開,問下至蹄冠部,連同跗蹄、種籽骨一同切下;向上過腕關節,在筋膜終止處切下。后肢取筋法:屈肌腱,在跖骨前,在跖骨與肌腱之間挑開,向下至蹄冠部,帶3厘米皮膚切下,向上過飛節,在筋膜終止處切下。伸肌健,在跖骨后,在跖骨與肌腱之間挑開,向下至蹄冠部,連同跗蹄和種籽骨切下;向上過飛節;在筋膜終止處切下。背最長肌筋膜取法:由頸報部開始,沿胸腰椎橫突、棘突至薦椎處,取下兩側背最長肌,然后,剔下這兩塊肌肉背面的筋膜。
?刮筋 將取下的肌健,在案板上仔細逐層地將肌膜、肌健上的肌肉剔出并刮掉,將初步加工的鹿筋用清水洗凈,再放在清水中浸泡2~3天,每天更換冷水互~2次,將筋膜內的血色素全部浸出,再逐筋將殘肉刮凈,再用冷水浸泡一天,再刮一次即可。有些鹿場泡筋不勤換水,時間長,使鹿筋腐敗發臭,是錯誤的。
?掛接 掛接是將各剔好的筋接在一起,使其長短粗細基本一致,整齊美觀。方法是將四肢上的8條長筋分別擺在案板上,再把零星的小筋分別附在長筋上,使粗細長短基本一 致,再將背最長肌筋膜分成4份,包裹不帶跗蹄的前肢伸肌健、后肢屈肌健上。將其捋直,用細木棍穿起來,掛在陽光下風干。將干好的鹿筋捆起,放在70~80℃烘箱中烘烤,使蹄部干透,這樣鹿筋色澤淺黃半透明,然后入庫保存。 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溫,味淡微咸,無毒。" 《四川中藥志》:"入肝、腎二經。" 鹿筋膠原能有效地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足腫脹;減輕棉球肉芽腫產生的 炎癥反應;提高二硝基氯苯 鹿筋膠原具有明顯的抗炎、免疫調節作用. |